探索内心世界 编织心灵纽带
——公共管理系学生大队开展“看见自己,连接他人”主题活动
为深入贯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针,扎实推进《公共管理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办法》实施,切实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,2025年6月11日下午16:30,公共管理系心理学教研室在科技楼504教室成功举办了一场以“看见自己,连接他人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。此次活动由心理健康教师李子勤老师带领,公共管理系心理健康教育二级辅导站组织实施,学生大队政治辅导员全程参与,48名学生代表踊跃参加,现场气氛温馨而充满能量。
“认识你自己。”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,在活动中得到了生动诠释。李子勤老师借助心理工具“OH卡”,带领大家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开启了心灵之旅。同学们通过抽取卡片,自由联想,瞬间打破了初见的拘谨与沉默,现场笑声连连,情绪逐渐融洽。这一环节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,更在潜移默化中打开了心门,正如荣格所说:“潜意识只有在被理解时,才不会支配我们。”
在“创造名牌”的环节,每位同学用彩笔与纸张为自己制作专属胸牌。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是一场“我是谁”的自我探寻。有同学用图案表达性格,有的则书写兴趣爱好,每一份创作都独具个性,映射着每个人内在的独特风景,也为后续互动奠定了心理连接的基础。
活动进入核心阶段——倾听与表达练习。同学们两两结对,模拟真实生活中的心理交流情景。一人作为倾诉者,一人作为倾听者,围绕生活烦恼进行深度对话,遵循“不打断、不评价、不建议”的原则。这种“无干扰”的倾听方式,令学生们第一次真正体会到“被听见”的意义。正如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指出:“真正的倾听,是一种最深的尊重。”不少同学坦言,在这样平等、开放的氛围中,内心的防备逐渐瓦解,情绪得到了释放。
随后的“共绘图景”环节更是充满创意。同伴间以抽取的OH卡为灵感,共同绘制一幅“情感地图”。色彩交织,线条流动,每一笔都蕴含着理解与默契。通过观察谁画得多、谁话语少,大家开始反思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位置和需求。这不仅是一次情感表达的练习,更是一场视觉化的自我认知过程。“心灵的语言,有时候不必用嘴说。”——正如萨提亚所言,“当我们表达时,也在疗愈自己。”
在“卡牌摆放”环节,同学们将OH卡视为内在自我的象征,搭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心理空间”,再用笔连接成一个圆环,寓意内心的完整与和谐。每位学生都与他人分享了自己的“心理地图”,借此表达内在的需求与希望。这个看似简单的仪式,却激发了大家深层的心理共鸣,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更为紧密。
最后,“彩虹卡”互动让情感流动走向高潮。同学们随机抽取两张彩虹卡片,一张留给自己思考今日困惑,一张赠予他人表达关心或感激。在这个环节中,许多同学收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温暖——那是来自同伴的一句悄然关怀,是一次默默注视后的勇敢表达。“一句温柔的话,可能照亮一个灰暗的心灵。”这是本次活动中最打动人心的片段之一。
整场活动设计科学、环节紧凑、形式新颖,完美契合《公共管理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办法》中提出的“以活动促普及、以实践促成长”的理念。通过“OH卡联想”、“倾听训练”、“合作绘画”、“沙盘表达”与“彩虹卡赠礼”等多个心理学技术的融合应用,同学们不仅实现了自我探索,也建立了更深的同伴联结。
活动结束后,不少学生深有感触地表示:“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如此被理解。”“只要你用心听,一个人真的会敞开心扉。”这些发自内心的反馈,正是对本次心理活动最好的肯定。
本次活动不仅体现了心理学教研室专业团队的精心筹划,也展现了公共管理系心理辅导站以学生为本、贴近实际、关注成长的教育理念。未来,公共管理系学生大队将继续以《公共管理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办法》为指导,推动心理教育工作的系统化、规范化、精准化,打造“可识别、可追踪、可干预”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,为全体学生的心灵健康保驾护航。
“看见自己,是自我成长的开始;连接他人,是心理健康的方向。”愿每一位同学在彼此的眼神中,看见爱、理解与温柔的回响。